目前全国已有多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的大省;近3年有22个省份发布了中药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,各地方政府对中药材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渐加强,有些省份更是将中药材产业视为支柱产业。 然而,面对中药材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机遇,中药材种植业却因缺乏科技支撑和标准规范而苦恼着。
“近年来,有规模的中药材基地越来越多,规范性也大幅提高,且呈现投资多元化、以企业为主体的良好态势。但规模化基地的总量仍严重不足,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程度、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有待提升。”中药农业基地规模的扩展过程和规模化基地的有效管理,不仅需要组织机制的创新,而且需要科技创新与支撑,否则既不可持续,又无法起到引领与带动作用。
中药材基地的规模化管理,包括中药材种植管理、收获管理和产地初加工管理三项内容,每一项都包括多个环节,如中药材种植管理包括种子种苗、场地选址、土地整理、播种移栽、田间管理等;中药材收获管理包括采收的时间和植株部位;产地初加工管理包括药材的净制、切制、干燥、包装、贮藏等,每道工序都关系着药材形成商品的质量。
如此众多的环节,是中药农业不同于普通农业的一大特点,也是导致产业发展现状的因素之一——基本上每个环节的机械化程度都不高,“山药、黄芪的采挖,枸杞、菊花的采摘,总体上还是以人工为主,工具简陋。”
所以,中药农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用工多、雇工难、人工费用高。“人工费用支出多,导致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增加;而用工的个体差异,则导致管理难度大、标准执行难、生产效率低等瓶颈问题。所以,寻找人工替代的解决办法是中药材种植业目前面临的迫切需求。”
产地初加工是药材采收后形成商品的关键阶段,加工方式、方法直接影响药材的使用和经济价值。2015版《中国药典》规定64种中药材可以趁鲜加工。产地初加工一般包括除杂、修整、干燥、分级包装、贮藏等环节,有些药材在干燥前还需要经过特定方法处理,如蒸煮、烫漂、发汗、腌制等,主要是为了干燥、灭菌和促进标志成分进一步转化等。其中,干燥技术是很多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。
现代农业发展实践已经证明,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。但让中药材种植业感到尴尬的是,在农业机械共15大类、49小类257个品目中,除通用机械外,明确为药材专用的只有2个品目,即药材挖掘机和药材烘干机。
此外,中药材种植不同于农作物种植,每个品种对土壤、温度、水分、光照、温差等自然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,同时,中药农业兼具农业和医药产业的特点,生产环节多且工序复杂。因此,中药农业机械化需要夯实基础研究,通过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借鉴、改造、再创新,探索一条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发展道路。”
一些下游的工商业企业,也已经逐渐在资源领域布局,并在基地建设,药材种植、仓储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,对我国中药农业的技术进步和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。
“中药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,需要多元聚力,促进共赢。” 对于地势平坦且面积较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,可以借鉴或引入现代农业装备,加快机械化建设步伐。同时,要注意不同中药材品种的生产特性,如一般挖掘埋深在40厘米以下的中药材,目前根茎类的挖掘机能够实现机械采收。对埋深超过40厘米的,则相关机具还不成熟,必须重视不同品种由于含水率、脆度等原因带来的破损率问题。
对于像枸杞、菊花等采摘果实、花、叶类的中药材,机械化难以实施,可考虑开发一些简单的工具,提高采摘效率。同时,融合农机与农艺开发设备,比如开发黄芪采收设备,而要想达到满意效果,就要在黄芪种植时就采取与机器作业的方向、幅宽一致的规范种植模式,而且最好能研制出与采收机械相匹配的种苗移栽机。此外,加强对社会技术创新的调查也有助于提升中药机械化的发展,“一些效果很好的机具或设备出自农业专家,因为他们更懂中药农业的生产活动,尽管他们创新的小工具不那么高大上,但非常实用,值得广泛调查、积累、提升。